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dclmw.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dclmw.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dclmw.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dclmw.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蒋介石气急撕了罗斯福的信罗斯福转头将原定给中国装备给了印度_军用级设备_优博平台注册登录_优游国际手机客户端下载

ub8登录网址

军用级设备

蒋介石气急撕了罗斯福的信罗斯福转头将原定给中国装备给了印度

时间: 2024-12-29 05:35:53 |   作者: 军用级设备

详细介绍

  世人皆知1944年中国抗日战场形势危急,却鲜有人知在这一年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较量。在重庆黄山官邸里,一封来自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件,竟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蒋介石亲手撕毁。这位统帅为何会做出如此失态之举?而更让人费解的是,原本承诺给中国军队的大批军事装备,最终却被转手送给了印度。在这场错综复杂的外交博弈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1944年春,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政府节节败退。此时,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战场却屡建奇功,这支经过美军训练、装备精良的部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远征军的指挥权问题慢慢的变成为了中美两国之间的一个焦点。

  史迪威作为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一直主张集中指挥权,以便统一调配中国军队对抗日军。他在一份呈交给罗斯福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军队作战效率低下的最终的原因在于指挥系统的混乱。他建议将中国军队,特别是远征军的指挥权统一交由美方掌控。

  与此同时,援华物资分配问题也成为了双方争执的导火索。1944年6月,一批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军事物资抵达印度,史迪威坚持要按照美方的计划分配给各战区。然而,蒋介石则要求将这批物资优先调配给他直接指挥的部队。

  在7月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史迪威当着其他军官的面,直接质疑了蒋介石的军事决策。他指出第六军在滇西的部署存在严重问题,并坚持要调整指挥体系。这一举动让蒋介石大为不满。

  8月初,远征军在缅北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占领密支那。这本该是双方同庆的时刻,却因指挥权之争而蒙上阴影。史迪威坚持要扩大美军顾问团在远征军中的权限,而蒋介石则通过宋子文向美方表达了强烈不满。

  就在各方关系日趋紧张之际,美国驻华大使高斯在一份密电中提醒华盛顿,中美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一定要采取行动的地步。罗斯福最终决定派遣赫尔利将军作为特使前往重庆调停。

  赫尔利于9月6日抵达重庆,他的到来本应缓解焦灼的事态,但事态却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第二天早晨,在黄山官邸的会面中,赫尔利出乎意料地对蒋介石表示了高度认同,这让一旁的史迪威倍感意外。

  离开官邸后,史迪威与赫尔利发生了激烈争执。他认为赫尔利的表态严重损害了美方的立场,并立即向马歇尔发出了措辞严厉的电报。这场争执标志着中美军事合作伙伴关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

  1944年9月16日,一封来自白宫的信函经由外交渠道送达重庆。这封由罗斯福亲笔签署的信件,成为了改变中美军事合作伙伴关系的关键转折点。信中明确说,为确保盟军在亚洲战场的统一指挥,史迪威将获得对中国军队的直接指挥权。

  信件送达的当天上午,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武官布拉德利上校亲自将信件送至黄山官邸。当时正值蒋介石与几位军事顾问商议军情,布拉德利被告知需要等候。直到下午三点,他才获准进入会议室。

  在场的除了蒋介石外,还有白崇禧、陈诚等高级将领。布拉德利将信件交给了蒋介石的翻译官杨西成。随着杨西成逐字翻译,会议室的气氛越发凝重。信中不仅要求将中国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史迪威,还明确说如若不从,美方将重新考虑对华军事援助计划。

  就在翻译即将结束时,一个出人意料的场面发生了。蒋介石突然起身,从杨西成手中夺过信件,当场将其撕成碎片。这一举动不仅让在场的中方将领惊愕不已,更让布拉德利上校措手不及。

  事后不到两个小时,这一消息就通过电报传到了华盛顿。罗斯福在收到消息后立即召集了紧急会议。参与会议的包括国务卿赫尔、陆军部长史汀生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将军。

  会议结果很快体现在了美方的行动上。原本计划于9月底运抵昆明的一批军事装备,包括150辆谢尔曼坦克和200门火炮,被紧急改道加尔各答。这批装备最终被分配给了驻印英军。

  与此同时,美军在印度的物资调度中心也收到了新的指令。原本预定运往中国的30架B-24轰炸机和50架P-51战斗机的交付计划被搁置。这些飞机后来被调配给了英印空军使用。

  10月初,美方又一个举动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紧张。原本部署在昆明的美国第14航空队接到命令,将其中的两个战斗机中队调往印度。这一决定极度影响了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

  这场外交风波的影响远不止于军事装备的调配。原本计划在云南建立的美军训练基地项目被叫停,数百名美军教官被调往印度。同时,美方还暂停了对中国军官的留美培训计划。

  随后的几周里,中美双方通过种种渠道展开了密集接触。宋美龄亲自致信罗斯福夫人,试图缓和关系。宋子文也多次与美国财政部长莫根索会面,希望可以挽回局势。然而,罗斯福的态度始终未见软化。

  到了10月底,史迪威终于接到了召回令。这似乎预示着这场风波即将结束,但实际上,美方对华军事援助的转向已成定局。原本承诺给中国的大批军事装备,就这样被转送给了印度。这不仅影响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更为中美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1944年10月底,印度德里的总督府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英国远东军事委员会的代表团与美军驻印度指挥部的高级军官们齐聚一堂,商讨新增军事物资的分配方案。这次会议的背后,是美国对亚洲战略的重大调整。

  在德里会议期间,美方代表团提出了一份详细的军援计划。根据这份计划,原本计划运往中国的军事物资将全部重新分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先进的军事装备:300辆M4谢尔曼坦克、150门155毫米榴弹炮、200架各型战斗机以及大量的通讯设备和后勤物资。

  11月初,第一批转运的军事物资抵达加尔各答港。在短短两周内,英印军方就接收了价值超过5000万美元的装备。这些装备立即被用于加强英印军队在缅甸战场的实力。其中,第14印度师获得了全新的美式装备,成为了整个东南亚战区装备最精良的部队之一。

  与此同时,美军在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全面提速。在阿萨姆邦,原本计划用于支援中国远征军的机场扩建工程被紧急改造。这些机场很快成为了英印空军的重要基地。美军的工程部队还在印缅边境修建了多条战略公路,为马上就要来临的反攻缅甸行动做准备。

  12月中旬,英印军队在曼德勒以北发起了大规模进攻。这次行动中首次使用了从中国战场调配来的美式装备。第四军团的谢尔曼坦克部队在仁安羌地区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成功突破了日军的防线。这次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坚定了美方支持印度战场的决心。

  1945年初,美军在印度的存在逐步加强。原本预定派往昆明的美军顾问团成员被改派至德里,协助英印军队进行训练和装备改造。美军的技术专家们还帮助英印空军建立了现代化的维修和后勤体系。

  随着物资和人员的不断投入,印度慢慢的变成为了盟军在亚洲的重要军事基地。在加尔各答港,每月抵达的美国军事物资超过10万吨。这些物资不仅用于支援印缅战场,还为即将展开的太平洋战争后期行动提供了重要补给。

  在德里的战略规划办公室里,美英军事专家共同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这些计划充分的利用了新增的军事装备,将印度打造成为对日作战的前进基地。美方的这一战略转向,实质上改变了整个亚洲战场的力量对比。

  2月下旬,美军在印度的存在达到了顶峰。驻印美军人数超过5万人,这中间还包括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后勤支援人员。这些美军不仅为英印部队提供训练和技术上的支持,还参与了多项重要的军事行动。

  在这场战略转向中,印度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原本承诺给中国的军事装备在印度得到了充分运用,为盟军在东南亚战场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个决定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战局,也为战后亚洲的政治格局埋下了伏笔。

  1944年末,随着美国军事援助的转向,中国战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湘西会战中,国民政府军队因装备短缺而被迫放弃多个重要城市。第九战区司令部的作战报告数据显示,部队面临严重的弹药不足,很多部队甚至只能依靠缴获的日军武器作战。

  12月初,衡阳前线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第十军某师因缺乏重型武器支援,在一次战斗中损失惨重。该师原本期待的一批美制迫击炮和重机枪永远没能到达前线,这些武器已经被转送到了印度。前线指挥官在给最高统帅部的电报中描述了部队的困境:士兵们不得不用老式的汉阳造步枪对抗日军的重机枪。

  在昆明,原本热火朝天的美军训练营地逐渐冷清下来。美军教官们陆续离开,留下了大量未完成的训练计划。第五军的新兵训练被迫中断,原定的装甲部队培训计划也被搁置。一份美军留下的清单显示,有超过5000名中国士兵的专业训练被迫终止。

  1945年1月,情况进一步恶化。在贵州的后勤基地中,库存的军用物资已经见底。原本计划运抵的美制军用卡车和维修零件全部被改道印度,这导致中国军队的后勤运输能力一下子就下降。一些部队甚至不得不征用民间的牛车来运送军需物资。

  在空军方面的影响更明显。中美混编的联合航空队因缺乏新机型补充而战力下降。原本承诺的50架P-51野马战斗机如今正在印度服役,中国空军只能接着使用老旧的P-40战机。这些飞机在与日本零式战斗机的空战中往往处于劣势。

  2月,在川西会战中,补给不足的问题达到了顶点。第二十集团军在一次重要战役中因缺乏炮弹支援而被迫后撤。据战后统计,这次战役中国军队的炮弹消耗量仅为日军的十分之一。而同期在印度战场上,英印军队则拥有充足的美制炮弹储备。

  装备短缺也极度影响了部队的士气。在重庆的军政部,每天都收到前线关于装备补给的紧急请求。一份来自豫北前线的报告详细记录了部队的困境:许多士兵穿着破旧的军装,使用的还是三年前的老式装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印度战场上,英印军队正在使用最新式的美国装备。

  3月,中国远征军在缅北的行动也受一定的影响。原本计划的进攻行动因为缺乏重型装备支援而被迫推迟。孙立人将军的新一军虽然保持着较高的战斗力,但补给线的脆弱性严重制约了其作战能力。美军后勤支援的减少,使得这支精锐部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昆明机场,停机坪上的飞机数量明显减少。飞越驼峰航线的运输机队规模缩小,运力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后勤部门的统计显示,1945年初的空运物资量仅为上年同期的三分之一。这直接影响到了前线部队的补给和战斗力。

  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宣布投降,亚洲战场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然而,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并未因战争结束而改变方向。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的第一次白宫内阁会议上,国务卿贝尔纳斯提交了一份关于对华政策的备忘录,建议继续维持对华军事援助的限制政策。

  9月初,驻华美军联络组向华盛顿提交了一份详细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各战区接收日军投降时出现了严重的交通运输困难。原本能够适用于接收投降的美制军用卡车,大部分都被调往了印度。这导致国民政府军队在接收东北、华北等地区时严重滞后,为后来的局势埋下了隐患。

  10月,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与中国外交部进行了一系列会谈。在会谈中,美方明确说,战后援华计划将进行重大调整。原定的50亿美元重建援助款项被削减至15亿,其中军事援助的比例也一下子就下降。这次会谈的内容很快通过外交电报传回重庆,引起了国民政府高层的强烈反应。

  同月,美军军事顾问团在南京举行了一次内部会议。会议决定将原本计划的军队整训计划大幅缩减。原定培训60个师的计划被削减至仅保留15个师的训练任务。美军教官的人数也从原计划的2000人减少到了500人。这一决定直接影响了国民政府军队的现代化进程。

  11月中旬,一个意味深长的场景出现在上海港。一批原本承诺给中国的军事装备被装上了返回美国的货轮。这批装备包括200辆崭新的军用卡车、30门155毫米榴弹炮和大量的通讯设备。美军物资处的记录显示,这些装备原本是作为战后援华物资的一部分。

  12月初,美国财政部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战后援助预算报告。报告数据显示,对华援助在整个亚洲援助计划中的比重已降至第三位,排在日本和韩国之后。这份报告还特别指出,由于中国国内局势的不确定性,建议进一步控制军事援助的规模。

  1946年初,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开始了大规模撤离。在南京的美军训练营地,一批批美军教官陆续离开。留下的不仅是未完成的训练计划,还有大量未能交付的军事装备清单。根据军事顾问团的统计,实际交付的装备数量仅为原计划的三分之一。

  2月,美国国务院发布了一份关于亚洲政策的新指令。指令中明白准确地提出,将重点支持日本的战后重建,而对华援助则采取"有限度"的原则。这一政策调整很快反映在了实际行动上。原本计划援助中国的一批工业设施被转运至日本,用于支持日本的战后重建。

  3月底,驻华美军装备处完成了最后一批军事物资的交接工作。在这份长达数百页的清单中,实际交付的装备与原计划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在重型装备方面,最终交付的数量不到承诺数量的四分之一。这一些数据成为了战后中美关系转折的具体注脚。

  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对外援助法案。在这份法案中,对华军事援助的条款被大幅修改。新的援助计划不再包含先进武器装备的供应,大多分布在在一些非致命性军事物资上。这标志着美国对华军事援助政策的彻底转向。

推荐产品